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
繁体中文|English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益和章程
    登记证书
    银行开户许可证
    益和理事
    益和监事
    收费标准
    益和简介
    大事记
    加入我们
    关注我们
    支持益和
  • 益和动态
  • 皖江伴行平台
  • 未成年人保护平台
  • 项目中心
    立本协力营
    安徽·和平台
    安徽志愿者培力营
    安徽民间公益慈善人物评选
    安徽民间公益组织成长支持
    草根组织成长支持
    安徽基层社会组织成长支持项目
    皖江伴行平台
    未成年人保护平台
  • 信息公开
    年报
    管理制度
    财务报表
    理事会决议
  • 安徽公益传播
    公益传播思考
二级页面图片

联系方式

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
----------------------------------
电  话:0551-63881810
Email:yihegy@foxmail.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长江东路玻璃厂小区内西北角“左邻右舍”党群服务中心二楼

益和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益和动态

安徽益和蒋倩:要支持那些真正代表弱势群体的草根组织

导语

古人讲“郡县治,则天下安”,说的是治理好县域,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前途命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每个地方的小生态建好了,整个公益生态才能好。区域公益生态的建设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具有极大的价值,是公益的土壤。

区域公益生态建设作为南都基金会2020年探索的重点,我们策划了该系列内容,将访谈相关领域的一线实践者、专家等。本文是区域公益生态建设访谈系列第十篇,本期嘉宾是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下称“安徽益和”)执行主任蒋倩。她认为,作为公益生态上层链条的基金会与其支持的公益组织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大家共同为创造优质的公益生态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但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只是成为了一个执行方。

“我现在对基金会的期望值降低了,愿意给草根组织资金已经很不错了。”蒋倩说。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01

为什么要成立安徽益和?

对话

Q

马广志:当初为什么做公益?初心是什么?


蒋倩:从女儿出生到她上幼儿园,我是一个全职妈妈。当时天涯论坛比较火,我浏览一些育儿方面的帖子,无意间看到一些儿童受虐待的消息,就想着给一些困境中的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于是,我和一些网友一起组织志愿者去福利院探望孩子。第一次走进福利院时,我们惊呆了,因为看到80%以上都是残障儿童,肢残的、裂唇的、先心病的、白化病的……没有想象中的“活泼可爱”,我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们交流,先前设计的游戏也不适合了,只是把我们带的许多零食送给孩子们。


然而,孩子们吃零食,吃到吐还在吃。我们走后,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孩子们开始生病,发烧、感冒等。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的公益行为,做活动一定要切中孩子们的真实需求,而不只是关注自己的爱心是否得到满足。

A


Q

马广志:公益项目一定要以需求为导向,受助群体才能得到改变。但就如你所说,有些人做公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怀。


蒋倩:我当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探望孩子,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改变呢?但是我没有答案。


而且,当时我们也发现,在福利院做公益有很多限制性条件,并不能完全按照孩子的需求来做事。我也第一次才知道,做好事还要考虑到政策。2007年,我们又到农村做了一年的贫困儿童助学,但发现我们也只能给钱,其他好像也做不了什么事情。接着做支教,但短期支教好像也无法改变孩子的命运,蜻蜓点水而已。


直到2009年3月,一场面向安徽民间公益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在合肥开展,我觉得培训很重要,所以报名参加了。在这里我结识了一群安徽民间公益组织的小伙伴以及很多公益领域的前辈。


A

Q

马广志:这次培训应该是你公益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蒋倩:是的。这次培训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培训的内容正好和我内心想要的方向是契合的,从公益的理念,到项目的管理,再到具体的工作方法,让我认识到了做公益是需要专业性和有效性的。


我是以安徽太阳伞儿童志愿服务队(安徽太阳伞儿童慈善救助中心的前身)负责人的身份参加这次培训的。在组织这支志愿者服务队的过程中,我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当时有前辈说不如在安徽做一个支持性平台,让更多的公益组织能更好更专业地做公益。我对此深有同感,并积极响应了。


2010年,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多位公益前辈的支持下成立了安徽益和公益事业发展小组。2011年初大家共同组建了理事会,当年8月11日,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就正式注册成立了。

A


Q

马广志:注册的过程还顺利吗?当时各地的政策好像都放开了。


蒋倩:我是7月1日去安徽省民政厅咨询的,8月11日就拿到登记证书,前后不过40天,顺利得让我惊讶。可见当时安徽省的注册政策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随后两年,安徽省内的社会组织有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注册了一批省级社会组织和市区级社会组织。但在2017年后,这个注册难度就提升了。

A

02

重点支持社群草根自组织的发展

对话




Q

马广志:安徽益和的宗旨是“推动安徽民间公益发展,构建优质公益生态”。目前安徽省区域公益生态的状况是怎样的?


蒋倩:90年代大量志愿者出现,大家通过互联网聚集、联络,在2000年前后出现了一批志愿服务组织。这个时候安徽的公益生态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


2015年,随着社工机构在全省大面积铺开,公益生态就变得有点复杂了。一方面,行政力量的强力推动,弱化了原本自发的民间力量,另一方面,商业力量的介入,也让潜规则开始在公益领域渗入。

A


Q

马广志:益和是怎么来推动公益生态建设的?


蒋倩:2011年到2013年,我们着重在做能力建设培训,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论坛来促进安徽省内的公益组织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也是建设公益生态的第一步。而且很多机构的专业性比较弱,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就从外界尤其是一线城市引入各方面专家和公益领域的前辈来为大家“授业解惑”。


2014年后我们开始转向支持那些草根自组织的发展,重点开展“草根计划”项目,这些草根组织是从各个弱势群体中自生出来的,比如残障群体、农村妇女群体、重大疾病和罕见病群体、老人群体、性少数群体以及受到外界忽视的困难群体等,他们来自困难群体,非常了解困难群体的需求,项目设计很精准,生命力很顽强。

A


Q

马广志:因为他们自己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只是在服务能力和专业性上不足。


蒋倩:所以我们现在重点支持这些边缘性社群自组织,为弱势群体赋能。除此之外,我们就是做资源整合,外引内联,比如与中国好公益平台合作,就引入了一些好的公益项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公益生态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做行业发展的政策调研,把相关政策梳理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到草根组织,告诉他们服务需要跟政策结合。

A



03

行业支持就是要支持

那些真正代表弱势群体的组织


对话

Q

马广志:到目前为止,你们共培育了多少这种社群组织?


蒋倩:前后总共有20家左右吧,但这个过程确实比较艰难。比如有家基金会要支持初创型组织,他们工作人员却问我:“这些组织能力这么弱,你觉得有支持的价值吗?”让人很无奈。


比如残障群体的自组织,他们的平均学历连初中都不到,很多还是没读过书的,但帮助他们才是雪中送炭的事啊。


之所以要支持这些社群自组织,我们相信三点:第一,给弱势群体赋能不容易做,但非常有价值。这些社群自组织本身就是由各类边缘性群体的积极分子组成,她们最懂本社群的需要,给她们赋能,就是给这些社群赋能。


第二,这些组织非常有生命力。当一个群体的自我意识迸发出来后,这种启蒙是不可逆的。只要社群在,它就不太可能受疫情或经济影响而“死掉”,或许活动没以前多了,但有“种子”在,之后还会发芽成长的,生命力非常顽强。


第三,公益从理念上说,本身就是追求平等公平的。如果每家机构都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总是想着“急功近利”的呈现成效和成果,不是又在行业里面创造新的不公平吗?

A


Q

马广志:但据我了解,少有基金会愿意把资金用在这些草根公益组织上。因为这些自组织需要组织化和专业化的运作,才能成为有效的社会资源,而这个过程是比较难的。


蒋倩:的确,也可能是我们的传播工作做得不好,让很多基金会都没认识到这些组织的价值,很多资方的理由是这样做很难看到成果,因为这是个长期工程。

A


Q

马广志:你们支持的这些社群自组织现在发展的怎么样?


蒋倩:这也是最近我们正在关注的,我们发现,即使这些社群自组织的自我改变意识有了,做项目的能力也有了,但是不能保证可持续的发展也是问题,所以经济赋能很重要,我们也在探索这样的机会。


现在社会企业比较火,强调做公益的商业逻辑和市场规律。我认为商业是一个中性词,商业的那套潜规则是需要警惕的,但商业中的管理、效率、尊重市场发展规律是值得公益界学习的。只是,这套东西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尺。

A

04

政府政策和公益人才的发展

在公益生态中的角色最重要


对话

Q

马广志:您认为区域公益生态建设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蒋倩:我觉得首先要看什么是区域公益生态,以及在区域公益生态里面有哪些要素。首先是经济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达地区的公益生态建设明显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建设要好得多。然后是政府政策,地方政策开明与保守,对公益行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而专家学者智库又对政府的政策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


如果一个地区经济基础发展弱,政策又保守,那么处于公益链条上端的基金会发展就弱,无论专业性还是愿意推动生态发展的意愿与能力都不足,因为大部分基金会是企业和企业家推动成立的。


比如安徽,100多家基金会,大部分是企业背景,就没有一家专门从事资助公益组织的资助型基金会,大多数还停留在朴素的慈善救助的层面上,只是非常个别的基金会这两年开始把少量资金用于资助公益组织。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


益和作为区域型支持平台,可以说是安徽地区最早从事支持和资助公益组织的平台型公益机构,一直以来大多数时候是孤军奋战。益和从2010年以来,一直把公益组织的支持和公益人才的支持放在首位,一方面是公益组织的数量催化,另一方面是议题类型的多元化催化,然后就是专业性的打造。


在这个基础上,公益人才是核心。过去侧重第一代领导人的培育,目前重心放在传承者的培育。所以我们看,区域公益生态建设中,经济发展情况、政府政策环境、专家学者与智库、企业及基金会、区域性支持平台、公益组织、公益行动者、媒体与公众等,都是生态链条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果要问区域公益生态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从宏观上说,我觉得是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从微观上说,是公益组织与公益人的发展。如果需要继续筛选,那我认为是政府政策(宏观)和人的发展(微观)。


A


Q

马广志:你觉得目前草根公益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蒋倩:公益组织是公益生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但公益组织要做好,挑战也非常大。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发展学、管理学、法律法规政策等知识和技能,需要把自己锻炼成“三头六臂”。但是,一个草根公益组织的全职人员大多数就那么几个人,“一个萝卜N个坑”,很多负责人不得不把自己训练成全才,经常要补“坑”,常年像机器一样运转不停,但这不可持续啊,有些负责人真的就把身体累垮了。


而且,在推动草根公益组织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草根公益组织的机构运营能力比较弱。十年前,我们缺的更多是业务上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技术,但现在缺的更多是组织运营能力。以前我们说,专业能力提升后,不怕没有资源,这10年的发展让我意识到,拥有了业务上的专业理念和能力,不一定就能带来资源。这里面,还有组织运营的逻辑与能力的因素。


但问题是,当这些草根公益组织疲于奔命做项目做服务,哪还有精力、时间和资源去提高组织运营能力?也很难从外面引进这样的人才,这不是一个恶性循环吗?所以,我这两年将特别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组织发展、对外传播和筹款上。虽然做得依然不尽人意,但是需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另一方面,从公益项目发展到公益产品,对大多数公益组织来说,也是难点。在好公益平台上,安徽没有一个可以具备规模化基础的品牌项目产品。


上面提到的无论是机构负责人的学习挑战,还是组织运营的困难与公益产品的稀缺,我们会发现关键因素还是人,有能力的人的发现、引进和培育。这个已经成为公益组织内部发展的最大挑战了。


A

Q

马广志:那你认为基金会应该在公益生态建设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蒋倩:在我原来的认知里,基金会应该是行业的引领者、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资源的整合提供者。但我现在对基金会的期望值降低了,愿意给草根组织资金已经很不错了。


比如,基金会与其支持的公益组织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但结果公益组织却只是成为了一个伙计式的执行方;还有的基金会投放一点资源,让各个草根公益组织来抢,让大家原本可以合作发展的状态演变成了恶性竞争状态,对当地公益生态造成很大的伤害。


为什么我现在对基金会期待值降低了呢,因为整个环境恶化了。愿意支持草根公益组织和有能力支持草根公益组织的基金会不是变多了,是变少了。

A


Q

马广志:疫情之后,当地的公益生态有什么变化吗?


蒋倩:今年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工作方式的改变上,在线工作已然成风,突破了时空和地域限制。会议、活动、培训都可以线上运作,大家开始更多关注短视频和在线直播工具,工作人员即使离开合肥也可以不必离职,疫情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


就发展状态来看,有些草根组织在疫情期间的项目会有所停滞,但疫情后又开始活跃了,有的甚至还因为疫情的需求发展壮大了。因为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对公益生态的影响还没有太凸显出来,估计在明年以后会明显一些。

A


Q

马广志:对安徽的公益生态建设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蒋倩:首先,是希望政府政策更加开放。改革开放很重要,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公益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促进社会多元共治,进一步良性发展。


其次,希望掌握资源和话语权的基金会与专家学者能起到示范作用,作好表率,成为行业良性发展的引导者、正向价值观的倡导者、资源的整合和提供者。


再次,公益组织打铁还需自身硬。需要进一步提升业务上的专业度,夯实组织发展的运营能力,加强品牌产品的塑造和传播,重视人才的发现、引进和培育,增加对资源挖掘和整合的投入。


最后,说一下对益和的期许。益和是安徽省最早从事支持公益组织的枢纽平台机构。从诞生之日开始,使命就是通过对公益行动者和公益组织的支持,进一步构建安徽地区公益优质生态。这一路走来,也是非常艰难。我们目前的优势是,非常了解安徽当地公益组织发展现状和需求,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草根公益组织的支持策略和方法,并在多元化的公益议题和服务项目上在本地做了很多开创型的推动工作。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公益传承人才的发掘和培育,开展解决社会问题的产品创新模式的探索,以及资源的进一步发展与整合。希望更多愿意关注和支持安徽公益生态发展的相关人和组织联系我们。

A





- END -






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12-14 12:00:50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草根计划系列】芜湖星望年会精彩回顾  下一条:【草根计划系列】牵手星星 阅读筑梦—呵护小小少年
益和动态|收费标准|皖江伴行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平台|加入我们|网站地图|关注我们|支持益和|ABOUT US|投诉建议|公开承诺

合作伙伴

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09-202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长江东路玻璃厂小区内西北角“左邻右舍”党群服务中心二楼

0551-65152687

皖ICP备13013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