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由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举办的为期四天的第二届城市社会融合与社区服务机构工作者成长协力营(第一期)在合肥市瑶海区维也纳酒店顺利完成,协力营共有来自安徽、山东、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湖南、湖北等全国流动人口服务领域的30余位公益伙伴。
协力营目标旨在参与学员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包含但不限于公益领域视野、专业服务能力及社区调研分析方法等方面,推动学员间的交流合作、互相支持与增进连接,促进流动人口服务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二届协力营督导分别是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创始人梅若、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项目顾问李文芬、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主任蒋倩、安庆市全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总干事申莉、北京三知困难儿童救助服务中心总干事魏佳羽、乐施会北京办事处中国项目部城市生计项目经理王英瑜、乐施会北京办事处中国项目部城市生计项目干事王静。协力营讲师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孙中伟,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联合发起人曲栋,乐施会北京办事处中国项目部城市生计项目经理王英瑜。
首先,曲栋老师带领大家学习自我觉察和个人成长,了解关于人的意识层次,以自我为中心和以他人为中心两个方面,现场自我觉察身体的变化,认识自我的状态,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大家在做服务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公益领域的变化分析,中国公益正在经历的大的变局,互联网对公益的影响和改变,了解公益领域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建构自我,提升了学员们的公益视野。
其次,孙中伟老师就关于流动人口宏观背景做了一定的分析,如人群特征变化、社会环境与政策变化等,从大的社会背景下分析中国农民工(流动人口)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随迁儿童的教育情况。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结合自身的经验,让大家了解关于流动人口社区/社群需求调研与分析,社区服务调研是开展社区服务最重要的前期工作,要从服务对象的生命周期出发。
再次,王英瑜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分享基层新市民/流动人口的需求与回应,具体包括就业与保障、职业发展、权利政策等方面,结合社区工作的目标,促进社群的参与、调动社区社会资源,共同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融合。常见的调研方法有:社区漫步、收集人群数据、调研问题设定、问卷调查、访谈、制作社区地图等,学员们现学现用,灵活变通,为接下来的社区走访工作奠定了基础。
最后,协力营以参与式的方式为主,课程设计不仅有理论知识学习,还包括线下社区走访调研,4号下午学员们分组走访了合肥市华益儿童服务中心学苑社区和常青藤龙王社区,带着不同的议题去调研并撰写报告,现场讨论的非常激烈,督导们对小组形成的报告进行点评分析。同时每组学员共同制定未来一年的小组学习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不但让参加者们受益匪浅,还可以更好的结合到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去。
本次协力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授课方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参加者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多元,彼此交流经验,共同成长。感谢各位公益伙伴的积极参与,感谢乐施会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共同期待第二期协力营!
协力营学员有话说(节选)
1.本次协力营,您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实地走访报告撰写和分享环节。发现自身在这方面能力的不足之处,通过分享也学到别的小组的工作方法和不同视角观点。
调研走访社区。让我们在这个过程可以真实地体验到流动人口的生活状态需求及我能做什么,不仅是对所学理论的实践更多是在这个过程的体验和感受。
个人成长的方法和调研的讨论,前者直接可以用后者让自己明白到自己的工作手法专业性急待提高。
社区走访实地了解了真实的生活,对了解真实的需求与帮助团队协作,对团队全体的感受很好,大家都非常包容和相互帮助。
2.本次协力营,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您以后的工作有哪些帮助?
需求调研和和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学会从上帝视角到用户需求的转变。能更好地贴近用户真实需求工作,更有计划性,工作规范的清晰,更好书写项目书。
让我对我目前的项目有了更进一步深入和创新的渴望,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了解到社会公益服务存在的深入价值和必要性,也看到了其中的张力和挑战,让我更加认清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对以后项目计划书的书写和项目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认知。
最大的收获是个人成长的动力,增加了会主动去学习,并弥补工作中欠缺的专业知识。
对真实需求的把握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更关注需求,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