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
繁体中文|English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益和章程
    登记证书
    银行开户许可证
    益和理事
    益和监事
    收费标准
    益和简介
    大事记
    加入我们
    关注我们
    支持益和
  • 益和动态
  • 皖江伴行平台
  • 未成年人保护平台
  • 项目中心
    立本协力营
    安徽·和平台
    安徽志愿者培力营
    安徽民间公益慈善人物评选
    安徽民间公益组织成长支持
    草根组织成长支持
    安徽基层社会组织成长支持项目
    皖江伴行平台
    未成年人保护平台
  • 信息公开
    年报
    管理制度
    财务报表
    理事会决议
  • 安徽公益传播
    公益传播思考
二级页面图片

联系方式

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
----------------------------------
电  话:0551-63881810
Email:yihegy@foxmail.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长江东路玻璃厂小区内西北角“左邻右舍”党群服务中心二楼

益和动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益和动态

重新发现自己 | 残障社群工作坊纪实

1621843588819066.jpg

2021年4月17日—18日,由乐施会赞助,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主办,安徽同行身心障碍者发展中心承办的“残障社群工作坊”活动,在合肥市顺利举行。来自安徽省各地市的25名学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肢体障碍者21人,视力障碍者2人,听力障碍者1名,听力及言语障碍者1名。本次工作坊旨在帮助残障伙伴自我成长,同时挖掘热心公益事业的残障骨干,培育残障伙伴参与、组织及策划活动的专业能力,帮助伙伴们更好地服务于残障社群。通过本次工作坊,残障社群的伙伴们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各自的创造力和行动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不少伙伴们表示要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去服务社群,为残障社群融入社会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1621843856632395.jpg

4月17日的学习由周海滨老师带领。周海滨是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监事长,国际劳工组织残障平等培训认证引导师。他在课程开始前,便让大家称呼他为滨仔。他说:我不是专家也不是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大家才是残障领域的专家,是真正的参与者。一句简单的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激起了大家的学习主动性。

破冰游戏的自我介绍,滨仔采用了由自述到她(他)述的方式,每个人先分享一个自己的故事,然后由他人分享出来。故事里有欢笑有泪水,有励志有平凡,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残障人士走出来很艰辛,融入社会更是不易。那些还没有走出来的伙伴需要我们这些先行者去影响去引导去帮助。

滨仔让每个人思考今天的学习目标,并将其写下来贴在大白纸的左边,如果觉得目标达成就挪到右边。写完目标,滨仔带领大家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我们怎样才能达成这些目标?

探讨交流后,大家得出结论:想要达成目标就要多听别人的想法,吸取经验,要投入专注,要有个健康的心态,积极的行动,最重要的是需要社会主流思想正视残障人士的情况,促进公众对残障人士的了解,提供更多平等的机会,加强融合。

滨仔继续就“残障伙伴如何看待自己的残障问题?”“残障伙伴走出家门会有哪些难题?”为切入点,跟大家探讨了三种社会模式对残障者的影响。传统模式下的残障人士被社会误解,被抛弃,没有丝毫的话语权。医疗模式下的残障人士有了一点改变,称呼上从残废变成残疾人,起码有了一点尊严。社会模式就比较理想化了,残障人士可以被尊重,享受平等的机会。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滨仔让大家分组,从各自所处的环境去分析自己周围的环境处于哪种模式,并进行分享和讨论。滨仔还引用了几个案例,让大家重新理解了残障,了解了反歧视法和合理便利。

“残障不是一种疾病,是身体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缺失,残障不是一群固定的人,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它是一个人的身心损伤,遇到了外界的障碍,导致他们无法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只要有合理便利和无障碍,残障伙伴就可以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合理便利是指根据具体的需要,在不造成过度负担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确保残障人士与其他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无障碍不是给残障人士使用,而是给有需要的人使用的,比如老人,小孩,孕妇,推大件行李箱的人,是通用设施。”

“人人都是平等的,是社会的不完善造成我们的障碍,没有我们的参与,就不要做与我们有关的决定。”那刻这个口号变得格外地庄重,在每个心中响亮着,激起了大家对融合的憧憬和热情。

最后,滨仔用一个盒子游戏向大家表达了融合。融合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让社会多包容残障人士,让他们融入社会并不断发展。

1621843899552442.jpg

晚上的沙龙,大家就残障者就业问题进行了分享和探讨。残障人士就业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拓展知识渠道,了解一些企业的需求、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主动积极与企业和政府交涉沟通,为自己为大家倡导和完善无障碍环境。

1621843937449251.jpg

4月18日的学习由王奕欧老师带领。王奕欧是病痛挑战基金会秘书长、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创始人,也是瓷娃娃罕见病患者。她让大家回顾了昨天的学习内容,并延伸了合理便利的内容,除了就业方面的合理便利,还有生活上的合理便利,并让大家思考: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出行?大家踊跃发言,提出了各种阻碍:超市无障碍电梯前的柱子,公交车上不去,广场周围的石头球,没有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坡道不规范,盲道被占等。

奕鸥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阻碍分成了四大块:卫生间、超市、公交车、坡道和盲道,并引导大家根据自己需求分成四组,去亲身体验自身关注的无障碍议题,通过体验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拍成短视频在抖音上发布,讲出我们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残障群体的需求。大家开始积极分组,选取组长,取组名,组员分工认领任务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行动。

1621843974822853.jpg

下午两点,大家纷纷回到会场,激动地分享各自的行动成果:小组如何分工讨论以及在行动和协作等过程中的所经所想。

精英组体验的是超市。组员吴长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长这么大还没去过超市,兴匆匆的和伙伴们来到超市,可是超市有台阶上不去。电梯入口缝隙大,一名推童车的妈妈被缝隙卡住,童车倒地,小朋友摔倒了。那刻我深切地感受到改善无障碍环境的重要性。无障碍的环境不仅方便残障人士,也能方便老人和妇孺。”

出发吧,小四轮组,体验的是无障碍卫生间。希靖分享了酒店卫生间的使用体验:“厕所的坡道比较陡,独自划轮椅上去很吃力,进去后发现贴着无障碍标签的厕所并不都是真正的无障碍。在打开最后一扇门时,终于看到了一个坐便器,可是厕所的门很小,轮椅根本进不去。而且坐便器还挺高,勉强用双臂支撑着爬上马桶,门还关不上,特别尴尬。普通人上厕所可能只需要2分钟,我们却需要10分钟。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完善无障碍环境真的是任重道远,”

巴士组,体验的是公交车。这组就厉害了,有视力障碍者,听力障碍者,肢体障碍者,他们体验了4趟不同线路的公交车。轮椅使用者新和说:“我一直想坐公交车,但是一直不敢坐,就怕不方便,就怕被人说。今天还真遇到了。有个公交车司机的态度就比较差,看到我要上公交车,斜着眼睛说:你还上公交车呀?你上公交车干吗?我听后心里很难受。就反驳了他。有的公交车前门比较窄不能进,后门可以进。67路公交车挺不错的,虽然是老式公交车,但司机和乘客主动下来帮我把轮椅抬上去。经过今天的体验,我以后敢坐公交了。今天一起的手语老师讲了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她说:接触你们之后,我才知道,你们真的是不容易。”轻轻一句理解的话,便让新和泪如雨下,这是被理解后的感动之泪,也是被看到的喜悦之泪。

视力障碍者春红说:“回来的时候,酒店盲道被各种车辆堵上了。公交车在站台不报车号,我不知道自己该上哪一辆车。67路公交车,站台和车内都没报。101路的司机态度真的很不友好,遇到那样的司机,可能一天的心情都不好。午餐去吃了老乡鸡,因为是快餐自取,不方便点餐,取餐,今天幸亏有手语老师、玉涛和董姐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们,我觉得还是很困难。说是无障碍,但我觉得处处都是障碍。希望道路无障碍,信息无障碍,人文关怀无障碍。

听力障碍者玉涛跟手语老师在交谈中表示,看到其他残障伙伴,觉得他们太不容易了,以后会多多帮助大家。

观察员董姐说:我作为一名观察者,我觉得他们这个组残障类别特别全,但这个组的团队协作非常棒。今天走得路比较长,先进的腿走长了,膝盖会疼,但还是坚持同大家一起体验。高赛特别棒,过马路时,绿灯时间比较短,车很多,大家来不及过马路,他主动打手势,让其他的车辆停下来,很多车都停了下来,高赛90度鞠躬表示感谢,那刻我真的很感动。我希望未来无论是残障人士还是非残障人士,都可以多多关注咱们残障群体。

最后分享的是畅通组,体验的是盲道和坡道。视力障碍者张轶诉说了体验的感受:“盲道的问题,由来已久,不是设施的问题,而是人为的设障,盲道上面停满了电瓶车、自行车和杂物等。每次走盲道都会碰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过马路更是一次生死考验。每次过完马路,我都会庆幸自己还活着。”

这次体验,大家感受到推动无障碍环境的任重和道远,但也发现了通过自己的行动所带来的改变,还一起探讨了改变环境可以采取的行动,比如:通过短视频,直接的沟通对话,媒体曝光,投诉举报等等。

1621844060105746.jpg

最后奕鸥老师总结说:大家的分享真的很令人感动。大家相互协作,互帮互助,不仅会影响我们自己,也会影响到那些看到我们的人。张新和大哥受伤后第一次乘坐公交车,因为敢于发声,改变了公交车司机的态度。即使是一个人的改变都是进步,都不枉此次残障社群工作坊的举办。这样继续下去,问题会慢慢地被解决。

我没有做错什么,我只是需要比别人多一点的协助,我也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一员。家庭,社会也应该为我们做出一些改变。不仅是我们需要环境做出改变,还有很多人需要这个环境做出改变。比如摔倒的小朋友,行动不便的老人,推着婴儿车的宝妈们等等。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环境或经历,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弱,我不行,我根本改变不了什么等等。但这个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就存在着不同的生存状态。我很重要,我们大家都很重要都很棒,我们都值得这个社会为我们做出改变。我们只是看起来弱小,但我们并不弱小。我们可以努力去争取我们想要的生活和环境。我们要敢于发声,敢于行动。哪怕我们的行动是很微小的,但是一点一滴的行动,你就会发现结果变得不一样,越行动越有力量。我们会在行动中去收获去成长去推动那些改变。

虽然工作坊只有两天的时间,但却让很多伙伴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第一次了解残障的概念……伙伴们不仅收获满满,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期待下次相聚,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努力,未来可期。




分享到: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4-20 15:38:15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行业建设】2021年度安徽省社会公益服务“十百千”工程慈善组织公益沙龙成功举办  下一条:第二届城市社会融合与社区服务机构工作者 成长协力营——第二期工作坊回顾
益和动态|收费标准|皖江伴行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平台|加入我们|网站地图|关注我们|支持益和|ABOUT US|投诉建议|公开承诺

合作伙伴

安徽益和公益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2009-202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长江东路玻璃厂小区内西北角“左邻右舍”党群服务中心二楼

0551-65152687

皖ICP备130131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