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一轮社会组织的“春风”下,无数颗青春躁动的心,开始一同向往着社会组织的未来前景。这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好的馈赠。中国人自古就知道顺时而为,按照时令的变化,寻找最好的食材。我去,舌尖体怎么出来了。
回到正题,看到忽然一夜之间无数的朋友在开始打听注册,购买政府服务,要加入社会组织的前进大潮中,笔者忍不住的拿起了笔。
按照周某人的说法:老张又要吐槽了!贱人就是矫情!
刚开个头,我估摸着,就有人要讥笑了:和尚摸得,为啥我摸不得。你们注册成为机构了,就不给别人机会了?是不是你们拿不到创投的钱,就说葡萄酸。
臣妾冤枉啊。我们一直希望是有更多的机构出现,要不然我们服务谁啊?我们更希望借这次政府购买,公益创投的机会,有更多的支持性、枢纽型机构出现,要不然我们和谁合作啊?
但是张校长对目前接受到的负面信息,表示我婶婶的担忧。
有一家企业联系俺们,要和俺们一起成立一家机构,参加这次的公益创投,做社区服务。笔者问了两个问题:你们具体打算做什么?你们要注册什么类型的社会组织?这个联系我的小美眉,非常忐忑的说:政府的项目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啊。我们注册什么机构还不太懂,但是我们企业也一直在做公益的,所以找你们一起来注册。
我当时一直就控制不住的想批评这个小丫头:TOO *****!TOO ******!
看到安徽几位以前一直游走在各个公益”事件“场合的名人,这次也高兴的晒着各种注册文件。 我又想起了《1984》里面的一句话:THE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老张也会持续关注这些名人们的动向,并会及时吐槽。
一个小伙伴,在参加我们的几次工作坊和交流后,感叹:原来注册成为机构这么麻烦啊。我们还是暂时不要注册了,等我们想清楚了再说。我非常赞同这位”成熟“的小伙伴。我们就一起来框一下那些”公益创业“前要想清楚的事:
1.你真的想清楚你要做什么了吗?
我们说的”想清楚“,不是说你能说出来你要做的事情就行了。你了解这个事情的真实需求吗?请注意,我们说的社会需求,是要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并有人愿意为这个需求买单的(要么是政府,要么是基金会,要么是公众)。我们也许会非常直觉的发现社会需求,但是关键是有没有第二步的研究:需求有多大,有人愿意为此买单吗?如果是要从政府那获得支持,你了解政府的相关的支持领域和要求吗?如果是主攻基金会,你知道基金会的资助标准和规定吗?如果是指望社会什么爱心捐款和资助,那就麻烦了。先看看国家对面向公众摹款的规定。你一来干不过红什么字会,二来小心走到法律灰色地带了。
2.你真的知道你的能力吗?
我们就说业务能力吧。这是一个高度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不要以为爱心和善良能解决多少社会问题。那是道德感召!你要做社会服务,麻烦让你的服务对象知道为啥你有这个能力吧。回到第一个问题,只有你有能力做好你清楚的要做的事,这才是根本中根本。业务为王。换句话说,是你的业务决定了你的公益创业。
3.你的团队在那?
在商业的创业研究中,有一个结果,很少有创业的人即能管好业务,又能管好钱,还能做好市场的。所以你的团队至少得有3个人:业务能手,财务人员,营销人才。这一条同样适用公益创业。那些临时建立的小团队,麻烦你搞清楚你们是不是一个团队。为什么要在一起都不知道,过后说团队建设有问题,实在是闲的鸡蛋疼的呻吟。
4.你有什么资源?
有能力顶个球?你有什么社会资源,能让你生存和发展下去。你的注册资金有着落吗(是拿出来就拿不回去的钱,不是随便借一笔就换的钱),你的理事会找到合适的,有资源的人了吗?你和未来的服务对象之间有联系吗,你和相关的监管,登记,合作方面有联系吗?你在这个行业里面还有什么可以合作的资源,换句话说,有那些小伙伴可以和你一起玩耍?不妨先理一理,看看是不是心更虚了。
5.你做好面对压力,面对失败的准备了吗?
商业上有个数据,创业后半年内存活的概率是50%,而最终成为大企业(上市,几百强之类)的几率是0.01%,或者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那些看马云,马化腾,李彦宏故事的朋友,那些相信互联网时代猪都可以飞上天的朋友,擦亮你那个戴着成功学眼镜的眼睛。公益创业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面对的压力和风险是一样的。和一位银杏伙伴聊天,他感叹自己这十多年,创立了不少机构,也搞死了不少机构。且不说你的准备是否充分,就是真的万事具备,你一样要做好失败的准备。抗压能力不强的朋友,像我一样有颗脆弱的小心脏,就珍惜生命,远离创业吧。
后面还有6,7,8,9条的问题。但是我怕说多了,又有人批评我保守、懦弱,没有闯劲。
对那些抱着我们要野蛮生长的朋友,我想说:年轻,不如去雷,不如去闯(雷闯的名言),这句话对个人没有太大问题,用来激励人也是绝好的。但是你要做机构,带团队,做事业,对不起,请慎重。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的背后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一些把自己未来压在里面的团队伙伴,还有那些和你有着各种连接的服务对象和合作伙伴。
当我看到机构注册那些繁琐的程序和文件时,一方面感叹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觉得可以换个角度考虑,这其实是在给你一个考虑的缓冲期:你再想想吧,你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
后记:早上忽然看到一个安徽的公益“名人”在各种显摆自己的注册文件时,忍不住的拿起了我的笔(其实是敲键盘啦)。老张现在的吐槽速度极快,半小时码完文章。老张每次都是不开心的批评一大帮人,包括自己的小伙伴。看来我在那都是非主流了。以后我准备给我的公益文集起名叫:少数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