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关于NGO的“专业化”发展的讨论甚嚣尘上,笔者也一直在考虑用那些标准来衡量专业化呢?特别是那些看似高大上的形式,怎么能够和我们草根的工作无缝对接呢?在上下求索不得答案时,有草根不无鄙视的说,这又是被炒作的一个概念。
在这个随笔开篇之前,笔者想分享以前在企业工作的一个小案例。当时笔者在一家企业,和一群小伙伴组建了一个新部门,然后什么业务都做,只要赚钱(和今天有些社会组织一样,只要有资源就做)。我们在国外有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在当地操作一个贸易采购的竞标。借助这个给力的合作伙伴,我们对竞争对手的底细一清二楚,然后非常有针对性进行投标准备,从品牌,性能,价格,到最后的服务,我们信心满满的认为这次一定是完胜所有对手。而这笔大单子,很有可能会是我们团队的一个发展的转折点。第一轮投标资格审查,我们就被告知落选。托人内部打听了很久,终于知道了,我们发的报价版本少了一个技术说明——对这个需要防腐的特殊商品的最关键的包装说明。就此一条,招标方就认为我们不够专业,直接忽略。当时我们内部也在分析原因,一定要找到责任人,吸取教训。最后的结果发现,我们团队在面对一项新业务时,完全是个外行,所以团队所有人都有责任:技术人员没想到,报价人员没想到,海运团队没想到,制单团队也没想到。而那次惨痛的教训,让我们重新开始梳理贸易业务。最终的结论就是,一定要细化,如果选择做某一样商品的贸易,就一定是了解所有细节,至少看起来是个专家,而且坚持去反复实践,否则面对貌似无数的贸易机会时,就会迷失,一会去尝试这个,一会看别家那项业务也不错,也去插一手。这样成功的机会只能是偶然。
回头看到今天NGO的发展,特别是这几年的资源开始堆积,原本哭爹喊娘叫穷,忽然发现各种机会目不暇接。很多圈内的人在问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也有声音说,要抓住这些机会,否则怎么做大做强,怎么有影响力,怎么实现“使命”。更有人觉得这是大洗牌的时机,那些“固步自封”的机构会被那些抓住资源的团队所淘汰。每当这些在试图推着我们向前的力量出现时,我都会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能力范围。
在很多关于机构使命或者NGO战略定位的课程上,都会出现经典的“三圈”理论,NGO的定位,应该是机构的使命、外部的需求和自身能力的交集。笔者分析,这三个圈的大小其实本身就是相对的。笔者认为所谓的使命,可以相对的大,但是使命一定是建立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这中间的路径,一定是具体再具体的工作。关于需求,笔者看到是,很多机构只要发现了需求,认为这是个机会,就要去试。笔者希望明晰一个幻象,这个世界永远有无穷的需求(社会问题),似乎是无穷的机会。但是这些需求和你的能力对应上的,而且需求方认为有价值的(因为很多需求没有价值,如同我们都要呼吸一样),才是有意义的需求。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因为这是个需求,没有人做,所以我们就去做。
笔者这两年在从事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服务,也开始直接参与一些培训工作,但是越是深入,越是心虚。特别是当服务对象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痛定思痛,笔者决心还是从一些最基础的课程和能力建设重新来过,而不是被所谓的各种需求和挑战给扰乱了阵脚,因为我不想在多年以后,依然含含糊糊的和服务对象讨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也正是这样的心态,我对所谓专业化有了具体的认识:就是把自己做的事情细化,从小处入手,先把小事做好。
机构以前的一个实习生,这次回来看望大家时,非常用心的送了一套稻盛和夫的管理书籍给机构图书室。作为一个学管理的学生,笔者其实以前对他的那一套很不以为然,认为他说的东西其实非常浅显简单,那些大道理谁不知道呢?只不过大家身轻言微,即使说出来也没人听罢了。这次耐着性子,把这个丛书再浏览了一遍,笔者看到稻盛和夫,和当年很多日本的企业家起家一样,都是先把小事做极致了。从一开始的技术人员出生,把一个只卖9日元的陶瓷部件做极致了,最后一点点的发展,并有了自己的经营哲学。这当中关键的起步,还是从小处着手。这个路径,其实对我们很多初创期的草根NGO 来说,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扪心自问,笔者说的这些道理,毫无新意。但是看着很多摇旗呐喊的公益领袖,在振臂一呼,四方云动,好不热闹时。笔者看到了各种虚火,自己本分的事情没做好,就要拿着使命去忽悠更多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洗牌无时不在。那些不愿意踏踏实实做事,做好小事,耐住寂寞的机构,虽然也有不少“影响力”,但这恐怕只是赶上好时节的偶然性结果。
在这个开始变热的夏天,这篇小随笔就献给越发浮躁的公益圈,以及那些很忙的公益大佬。